母亲算命儿子何时能得子,算命先生:你儿子十日之内必遭横死
清乾隆年间,直隶地区有一家三口:婆婆、儿子、儿媳。婆婆中年丧偶,身体也不太好,全家都靠儿子一人在外打工支撑着。儿子不在家时,儿媳全力照顾婆婆,毫无怨言。如果婆婆生病了,更是没日没夜守候在床边照顾着。婆婆也对儿媳很好,把她当亲生女儿对待。这家人虽然生活贫穷,但小日子过得很是幸福,邻里都啧啧称赞。唯一遗憾的就是,夫妻二人一直没有孩子。
一天,有个算命先生路过这家门口,婆婆就请他推算下儿子何时能得子,那算命先生先推算了下婆婆的履历,“什么时候有的儿子,什么时候丧夫的,什么时候有媳妇的”,都十分准确。但等到推算儿子的履历时却出了问题,所说幼年之事都能一一对应,之后算命先生迟疑了很久,神情惊骇,喃喃自语,是有什么难言之隐。婆婆反复询问,算命的才说:“10日内,有前生冤孽来寻仇,你儿子必遭横死,没有获救的可能。”说完留下目瞪口呆的婆媳俩,就叹息而去了。
婆婆被吓得说不出话来,儿媳镇定下来之后对婆婆说:“这不过是术士胡说的,但也不能不防,这些日子,不让夫君出门,我们婆媳二人不分日夜地守着,过了这十日就好了。”
从这一天开始,婆婆就强令儿子待在自己房间里,一步都不许出门,儿子虽然奇怪,但也拗不过母亲。这样一连三日,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婆婆因为年老,精力不够,这时已经困倦难支。于是儿媳说:“还有七日,我们需要轮流守候,不然难以支撑。”于是婆婆就回屋休息去了。
这天夜里半夜三更,婆婆忽然被吵醒,只听见院子里有刀杖击打几案的声音。隔着窗户纸,看见外面有人影晃动,还有儿媳的呼喊声:“您儿子突然发狂,拿刀砍我,还想去杀您,一定不要开门啊!”吓得老太太把门抵住,靠着门发抖。过了一段时间,又听见儿媳急促的叩门声:“您儿子拿刀狂奔出去了,请开门我们一起去把他追回来。”
婆婆赶紧打开门和儿媳一起出去追儿子,黑暗中只看见儿子披头散发一路疾走,一直追到村外的溪河边,只见儿子纵身跃入了河中,只留下了一只鞋在岸边。婆婆和儿媳跑过去看,那正是儿子的鞋,大呼邻里过来相救,百般打捞,一连数日尸体都没能见到。婆媳俩悲痛欲绝,也只能招魂摄灵,做了个衣冠冢。媳妇日夜悲啼,几次都想要轻生,被婆婆及时劝住了。此后,儿媳对婆婆更加尽心,靠着做女红来养家,婆媳至此相依为命。
转眼一年过去了,日子过得越来越艰苦,婆婆就劝儿媳改嫁:“我已年老不能帮助你,你依靠十指怎么能养活两人呢?你立誓不再嫁,我两人都将不能活。”儿媳伏地哀号,誓死不从。然而婆婆却悄悄地托付邻里,让介绍一个合适的对象。
过了一个月,有个远方的青年来这租房子开店,婆婆觉得这青年不错,于是找人说和。儿媳起初坚决不同意,后来还是婆婆认儿媳为女儿,让青年入赘,儿媳才勉强同意的。婚后小两口很是恩爱,对婆婆也十分孝顺,由于顾忌前夫的房间,所以另建了一个房子,把前夫的那间房用来放杂物。
又两年过去了,婆婆有个云南给官宦人家看门的弟弟,攒了很多钱,带着老婆回乡养老。由于离开老家太长时间了,仓促之间也没合适的房子,于是婆婆就安排弟弟两口暂时住在了那放杂物的屋子。在整理房屋的时候弟媳闻到有一股异味,随即告诉了丈夫,丈夫起初并没有放在心上,但随着在屋子里待得越久,那味道就越发明显。再想到姐姐说的外甥离奇地死亡,于是在屋里开始寻找气味来源,最终在土炕那发现气味最为浓烈,于是就在夜里挖开了土炕,惊悚地发现一具还没完全腐烂的尸体。两人商量之后决定先埋好,天亮之后就直接报官。
第二天,当官府重新把尸体挖出后,验明正是那婆婆之前“投河”的儿子。官府审问了儿媳,儿媳不承认知晓此事,婆婆也认为不关儿媳的事,还怪弟弟多事。就这样此案过了几年都不能结案,成了悬案。
这一年来了个新县令,听说了这个案件,决定查明真相,还死者一个公道。他命人将儿媳和她的新丈夫带到城隍庙并绑在了两根柱子上,让书吏躲到神案下,将其他人都遣散回去。到半夜三更之时,县令让人在大殿后面“呜呜作鬼声”。丈夫害怕了,对妻子说:“不会是你前夫的鬼魂来索命了吧?”妻子这时一改往日的温柔善良的面孔,狞笑道:“怕什么,世上哪有鬼,县令查不出什么,过几日我们就可以回家了。”躲在神案下的书吏把夫妻俩的话全都记录了下来,并且跳出来当面揭穿了他们的真面目。
第二日,县令对那丈夫严刑审问,终于得到了实情,原来那儿媳早已与他有了私情,嫌之前的丈夫碍事,便对他说:“想要和我做长久夫妻,就三年不要见面”。之后她便收买了一个算命的,为自己的杀人计划铺路。事发当晚她与奸夫合谋杀死了丈夫,并将其埋到了土炕里。之后让奸夫穿上丈夫的衣服和鞋子,自己则叫出婆婆,让其目睹“儿子”跳水身亡。由于晚上看不太清,奸夫与婆婆儿子的体型也相似,就此骗过了婆婆眼睛。事情平息之后,媳妇就让奸夫以经商的名义来到此处,并由婆婆亲手促成了他们的好事。
案情真相大白,所有人都对媳妇的伪装、隐忍和奸诈惊诧不已。如此深的城府和演技,骗过了身边所有人,如果不是新的县官觉得有疑,再次去查,这媳妇的策划就成功了,行凶者将逍遥法外,死者冤屈将得不到伸张。
故事来源:清·采蘅子《虫鸣漫录》
更新于:3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