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华网

瞭望·治国理政纪事|奋力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

2024-10-01 16:10

◇今年4月,******在重庆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强调要一以贯之抓好党中央推动西部大开发政策举措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力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

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西部地区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水安全、能源资源安全、国防边境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涵盖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核心区域,在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举足轻重。

随着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快建设,中国—东盟信息港、北部湾国际门户港等标志性工程快速推进,设立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落地实施等,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格局加快构建。

在陕西,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33.9%,产量居全国前列;在四川,世界级锂电产业基地初见雏形,“锂电之都”的未来愈加清晰;在宁夏,截至2023年底,新能源装机突破3600万千瓦,新能源人均装机达到5千瓦……

据统计,西部地区已打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9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电子信息、航空等5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工业增加值由2019年的5.8万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8.1万亿元。

数据显示,2023年,陕西、内蒙古、新疆三省区煤炭产量达24.28亿吨,占到全国产量的一半以上;2023年西部地区油气当量约占全国油气当量的56%;国家目前已投运的35条特高压输电线路中,有20余条均始发于西部地区……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锦绣西部,山川如画。从空中俯瞰,西部广袤无垠的土地雄浑多姿。幅员辽阔的西部地区,涵盖陕西、重庆、四川、新疆等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总面积占全国约72%,人口占全国约27%。

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西部地区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水安全、能源资源安全、国防边境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涵盖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核心区域,在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举足轻重。

1999年党中央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决策。进入新时代,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随着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等实施,西部地区迎来发展新机遇。

2019年3月,******主持召开中央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五年来,西部地区生产总值从2019年的20.5万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26.9万亿元。

西部地区跨山越海,建设起联通世界,东西互济、南北协同、陆海统筹的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五年来,累计开行中欧班列3.5万列,占全国总数的50.5%;布局建设6个自贸试验区和40个综合保税区,2023年西部地区进出口总额达3.7万亿元,较2019年增长37%,为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今年4月,******在重庆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强调要一以贯之抓好党中央推动西部大开发政策举措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力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

8月23日,***召开会议,审议《进一步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若干政策措施》。

迈向新征程,西部地区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坚持创新驱动、内外联动,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不断提升区域竞争力,加快重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治理体系,以大有可为实现更大作为,奋力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

在陕西蒲城国家民机试飞基地,AG600飞机准备进行试飞(2024年7月17日摄)邵瑞摄/本刊

跨山越海拥抱世界开放型经济格局加快构建

最新海关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西部12省区市进出口1.93万亿元,同比增长10.2%,是我国外贸增长最快的区域。

随着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快建设,中国—东盟信息港、北部湾国际门户港等标志性工程快速推进,设立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落地实施等,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格局加快构建。

创新合作共建机制,凝聚沿线合力,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对外开放格局。

西部陆海新通道是由中国西部省份与东盟国家合作打造的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开通5年来,这条国际大通道北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协同衔接长江经济带,一举扭转了西部内陆地区在对外开放中的区位劣势。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黄金联结点”的重庆果园港,从昔日的散杂货码头逐渐成为世界贸易“中转站”,连接起长江经济带各港口城市群。

记者在重庆团结村中心站现场看到,装载着摩托车配件、电脑配件等货物的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缓缓驶出,一路向南驶向广西钦州港。

“我们的海尔洗衣机、海尔空调、海尔洗碗机等多个产品已出口日本、巴基斯坦等国家。”重庆海尔工业园园长祝继周说,去年海尔洗碗机互联工厂经西部陆海新通道出口100余个标箱,货值达1000万元。今年预计出口增至500个标箱。

“最近我们有一批产自马来西亚彭亨州劳务区的榴莲,经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运抵广西。国内的消费者能够品尝到新鲜的水果,而马来西亚的果农也是受益者,大通道能够助力他们的农产品外销。”广西北港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泰霖说。

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数据显示,5年来,通道已有铁海联运班列、国际铁路联运班列、跨境公路班车3种物流组织方式,目的地已从71个国家和地区的166个港口,拓展到124个国家和地区的523个港口;班列开行总量超3万列,货物品类也从最初的陶瓷、板材等几十种,增加至目前的汽车配件、新能源材料等超1000种……“朋友圈”不断扩大,物流网络加快向全球拓展。

以自贸试验区为抓手,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推动中国与亚欧国家之间经贸合作。

曾经被形容为“地处偏远”的新疆,正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2023年11月,新疆自贸试验区揭牌成立,其总体方案包括8个方面25条129项改革试点任务。揭牌成立以来,新疆自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吸引了一大批企业来疆发展。截至2024年2月底,自贸试验区新增企业超3000家。

因古丝绸之路闻名的喀什,如今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中再次走向兴盛。“五口通八国、一路连欧亚”的独特区位优势,让喀什成为投资兴业的热土。今年前4个月,喀什综合保税区外贸进出口总值167.4亿元,同比增长44.8%,在新疆4个综合保税区中排名第一。

工作人员在中国联通贵安数据中心对微模块机房运行状态进行巡检(2023年5月23日摄) 陶亮摄/ 本刊

在宁夏,中阿博览会不但推动宁夏开放型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也已成为中国与阿拉伯国家携手打造的面向全球的开放型平台。

在中俄最大陆路口岸——满洲里口岸,铁路和公路口岸、中俄互市贸易区以及综合保税区等对外开放平台正焕发着勃勃生机,成为推动当地外贸发展的新动力。

古丝绸之路起点,西安国际港站,是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今年以来,中欧班列已累计开行超过1万列,成为共建“一带一路”旗舰项目和标志性品牌,有力推动着中国与亚欧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

2024年2月,占地约100亩的哈萨克斯坦(西安)码头在西安国际港站正式投用,这个码头是哈萨克斯坦在中国的商贸物流集散中心,也是两个国家深化互利合作的新载体。

“中哈物流场站项目建成投用后,两国‘枢纽对枢纽’的物流通道将形成,进一步推动中国—中亚地区开展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加紧密的共赢合作。”西安浐灞国际港党工委***孙艺民说。

白鹤滩水电站是我国实施“西电东送”的国家重大工程(2024年8月28日摄)陈欣波摄/ 本刊

以重点城市为枢纽,促进东中西区域联动,夯实国内国际双循环坚实腹地。

4月29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点项目——嘉陵江利泽航运枢纽工程正式通航,嘉陵江利泽航运枢纽工程的投用,打通了四川通江达海的瓶颈,实现了长江和嘉陵江干支联动,将全面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打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形成内陆开放综合枢纽。

近年来,北部湾、呼包鄂榆、宁夏沿黄等城市群互动发展;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东数西算”加快推进……以重庆、成都、西安、兰州等重点城市为枢纽,西部地区加快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

“打开门就是越南,走两步就进东盟”,广西是我国唯一与东盟陆海相连的省份,是国家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近年来,广西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连续20年承办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东盟连续24年成为广西第一大贸易伙伴。

陕西省社科院研究员吴刚说:“东中西部产业转移联动,有助于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区域协同发展,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科创引领产业焕新释放西部特色产业优势

2023年,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21.5%,远高于世纪之交的17.1%。随着支持西部发展一系列政策落地,资金、技术等要素资源加速汇集,西部地区战略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稳步提升,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不断增强。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焕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正在成为西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特征。

围绕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重点区域,强化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加速创新生态形成。

瞄准“产出重大原创性成果和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加快“构筑大平台、实施大项目、凝聚大团队”建设,已布局国家级创新平台35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3个,引育院士11名、高层次人才超6000名。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科研团队借助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探索宇宙线起源“世纪之谜”。

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县柯拉乡的雅砻江柯拉光伏电站(2023年6月21日摄) 薛晨摄/本刊

重庆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23年川渝两地科技部门打破行政区划限制,联合实施核心技术攻关项目115项,投入资金超过1亿元。

陕西发挥科教资源优势,加快建设西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高水平推进西部科学城建设,打造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多项成果破解产业“卡脖子”难题,光伏电池转换效率屡破世界纪录,超导、特高压输电、新型显示等领域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近三年全省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了1.8倍,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了2.3倍,企业创新主体的地位日益凸显,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迅猛增长,从2020年的6000多家增长到2023年的1.6万多家。

“从西部重点城市的科创体系建设看,从研发到孵化,再到产业化的优良创新生态正在加速形成。”吴刚说。

数字化、智能化引领传统产业升级,筑牢西部地区经济底盘。

陕西咸阳,老牌纺织工业企业——陕西杜克普服装有限公司正迎来从技术创新到市场更新的可喜变化。步入车间,自动流水线上的每件半成品服装都有属于自己的“二维码”,扫描即可获知客户的身高体重及具体定制需求。

“数字化、智能化系统搭建,极大提高了效率。”杜克普服装有限公司董事长杨雯英介绍。如今外地顾客通过在线的“VR在线量体”应用,在7秒内就能完成人体19个部位、22项尺寸数据的自动采集。数据传输到工厂的数据系统后,工厂按照“一人一版,一衣一款”模式生产,7天就可以交付给顾客。

在重庆,“数字之花”让传统产业焕然一新。截至2023年底,当地已建成144个智能工厂和958个数字化车间,已投用的智能工厂生产效率平均提升50%、生产成本平均降低30%;在云南,能源、有色产业等传统产业正提速转型升级,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在贵州,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推动传统制造业实现全方位、全链条数字化转型升级,2023年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57.1%,较2022年有明显提升。纺织、有色、冶金、食品等西部传统产业正加速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依托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加速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立足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基础上,西部地区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技术、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能源汽车、光伏电池等正成为西部新兴产业的名片。

在陕西,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33.9%,产量居全国前列;在四川,世界级锂电产业基地初见雏形,“锂电之都”的未来愈加清晰;在宁夏,截至2023年底,新能源装机突破3600万千瓦,新能源人均装机达到5千瓦……

据统计,西部地区已打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9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电子信息、航空等5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工业增加值由2019年的5.8万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8.1万亿元。

打通产业与创新“任督二脉”,谋划布局未来产业,构筑地区发展新优势。

在位于西安高新区的陕西光电子先导院内,宽敞整洁的无尘车间里只有机器轰鸣的声音,身着白色实验服的工作人员凝神观测数据。黄光充溢整个车间,客户定制的芯片一片片从这里下线。

“我们一方面为前期孵化的光电子相关企业提供科技服务,帮助它们实现产业化,另一方面也承接产品代工。”陕西光电子先导院科技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

超百人的完整工艺技术团队、100余台(套)先进化合物芯片关键设备和8000平方米的千级、万级、十万级洁净厂房……这里已经形成集研发及中试服务为一体的光电芯片领域专业服务平台。

西部地区的光子、氢能、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领域成为投资蓝海,一大批未来产业蓄势待发。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马莉莉说,西部地区通过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通产业链与创新链,促进一批新产业强势崛起,发展新动能正加速形成。

目光移向西南,成渝地区协同创新,在高端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航天航空、核工业等领域,展开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力争构建全国及世界范围内具有竞争力的创新链,打造强韧的产业链、供应链。

重庆城市美景(2024年3月25日摄)王全超摄/本刊

技术驱动绿色转型筑牢发展安全根基

西部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可再生能源资源占全国总量的70%以上,是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也是保障国家永续发展的“聚宝盆”。

以国家重点工程项目为支撑,传统能源发挥“压舱石”作用。

西部蕴藏丰富的煤、油、气等化石能源,风、光等新能源资源也十分丰富,发电能力强,供应充分,是东部“引电”的不二之选。“北煤南运”“西电东送”“西气东输”……一项项国家重点工程落户西部,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盛夏时节,陕北—安徽±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建设如火如荼,该工程输电距离超过1000公里,跨越河南等三省,预计将提升安徽供电能力600万至800万千瓦。该项目投产后,陕西电力外送规模将超3100万千瓦,对华北、华东、华中、西南电网形成坚强电力支撑。

西望中国,从鄂尔多斯盆地到塔里木盆地再到四川盆地,深埋于地下的古老蕴藏筑起能源安全屏障。

数据显示,2023年,陕西、内蒙古、新疆三省区煤炭产量达24.28亿吨,占到全国产量的一半以上;2023年西部地区油气当量约占全国油气当量的56%;国家目前已投运的35条特高压输电线路中,有20余条均始发于西部地区……

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引领,清洁能源步入发展快车道。

在四川,来自雅砻江流域的清洁电能,只需3到5毫秒就可“闪送”至川渝、华东和华中等地的电力负荷中心。作为国家九大清洁能源基地之一,雅砻江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基地累计发电量突破1万亿千瓦时,绿色清洁能源发电量减排二氧化碳约8亿吨。

在青海,占地609平方公里的青海塔拉滩光伏电站成为光伏发电园区后,除了能把电送到江苏、河南,还让荒漠沙丘变身草原绿洲;在内蒙古,库布其沙漠正成为众多光伏发电企业“扎堆”之所;在新疆,新能源电力装机超过6000万千瓦,占比和规模均位居全国前列……

一个个“电力高速通道”将风电、光电、水电等清洁能源送往大江南北,既保障能源稳定供应,也为绿色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技术赋能,能源企业加快绿色转型。

从挖煤卖煤到“点煤成金”,西部地区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同时,加快推进绿色转型。

在宁东化工能源基地,乌黑发亮的煤炭从地下来到地上,通过清洁高效开发利用,转化为大宗化工原料输送至全国各地。目前,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煤化工生产能力达到每年2800万吨以上,形成我国最大的煤制油和煤基烯烃生产基地。

记者走进陕煤集团榆林化学有限责任公司,在建现代煤化工项目——年产1500万吨煤炭分质利用项目矗立于荒漠之中。“这一项目让资源利用率更高、能耗更低、碳排放更少,推动我国现代能化产业向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指着智能大屏上由线串联成网的多个技术路线,公司副总经理郑宝祥说。

在鄂尔多斯盆地,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项目正逐渐实现规模化应用。国际能源署预测,这一技术对全球二氧化碳减排的累计贡献率将达15%以上。

“西部地区具有良好的碳封存利用基础,发展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将为人类提供更多的低碳能源。”延长石油集团总地质师、首席科学家王香增说。

输气工在塔里木油田西气东输第一站装置区进行巡检(2023年2月6日摄)李响摄/ 本刊

民心为本凝聚奋进伟力

广袤的西部大地上,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生活品质持续改善。统计数据显示,西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9年的2.4万元增长至2023年的3.1万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至59.94%。西部地区不仅要推动经济社会腾飞,更要努力改善民生、增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牵引,西部基础设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在***老区延安,延安至榆林的高速铁路建设正酣。延安和榆林地处黄土高原腹地,由于日久年深风雨侵蚀和水土流失,道路常被漫漫黄沙侵占。过去陕北交通运输只能靠骆驼,榆林便有“驼城”之称。后来相继开通了普速火车和高速公路,但陕北人心中一直有一个“高铁梦”。

参与延榆高铁建设的中铁十八局三公司延榆高铁项目负责人曾勇说:“陕北的老百姓从过去‘赶牲灵’出门,到将来坐着高铁出行,这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广西钦州港码头,多艘海轮在排队卸货(2024年3月28日摄)张爱林摄/本刊

隧道穿越山梁沟峁,铁龙奔驰戈壁沙漠,天堑变通途的故事在西部频频“上演”:在西藏,全区公路通车总里程十年间实现翻番,拉日铁路、拉林铁路先后建成通车,复兴号列车开上雪域高原,“世纪工程”川藏铁路加快推进;在青海,随着续建湟源至西海等20个公路项目,青海将实现公路通车里程突破9万公里。

2023年7月,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引汉济渭工程实现先期通水。从长江最大支流汉江引来的江水,穿过近百公里秦岭输水隧洞后,将补给黄河最大支流渭河,实现长江和黄河在关中大地成功“握手”。

记者近日采访看到,引汉济渭二期工程正在加紧建设。中国铁建大桥局二期北干线咸阳塬隧洞项目的技术负责人杨江鹏介绍,施工过程中,建设者采取长隧短打、“无轨运输+垂直运输”等措施,并在全线使用多项新技术,保证隧洞施工高效推进。

加快渝昆高铁、西(宁)成(都)铁路等重大工程规划建设;打通断头路、瓶颈路,加强出海、扶贫通道和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航空口岸和枢纽建设,积极发展通用航空……一系列助推西部发展的基础设施稳步推进,有效弥补西部短板,带动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培育农业优势特色产业。

持续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重庆实施动态调整防止返贫监测范围,由2021年度的人均纯收入6000元以下逐步调整为2023年的8000元以下;优化防止返贫大数据监测平台,强化部门数据比对和动态管理,累计识别监测对象3.5万户10.6万人,户均享受相关帮扶措施4.9个。

‌完善覆盖农村人口的常态化防止返贫致贫机制。贵州发挥乡村振兴云系统作用,加强跨部门数据交换、整合、共享,用好“一键报贫”信息手段,完善农户自主申报、部门线索预警、干部走访排查等方式,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困难农户纳入监测范围。对遭遇大灾重灾的农户建立“绿色通道”,先帮扶再完善手续,及时化解因灾返贫致贫风险。探索推动全省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

西藏日喀则市白朗县巴扎乡农民在收获青稞(2024年9月10日摄) 晋美多吉摄/ 本刊

做强农业优势特色产业。武陵山区,重庆石柱县桥头镇,当地乡村产业正在从各村“单打独斗”,悄然变为全镇7个村集体经济组织“抱团发展”,并成立了镇级“强村公司”。如今,全市这样的“强村公司”已达4300多家,一年可为乡村产业带来11.6亿元经营性收入。

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主任、市乡村振兴局局长刘贵忠说,通过不断搭建更多促进城乡要素融合的制度“基础设施”,让资本、技术下乡更顺畅,盘活更多乡村资源,带动农业做强、农民增收。

地处黄土高原的延安市安塞区南沟村,过去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打电话要到山顶上找信号,村里几乎没有像样的产业。近年来,南沟村推动现代农业、生态观光、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环境好了,百姓富了。

“种苹果一年能收入9万元,我还给别的果园剪枝、压条,现在成了村里的技术工人。”村民赵永东细细算着账,“我老伴现在在村里的景区工作,一年也能收入3万元。”

甘肃临夏的百益亿农国际鲜花港日产鲜花18万枝走出国门,带动当地就业;宁夏银川市兴庆区月牙湖乡是银川市最大的生态移民安置区,当地生产的鲜切花畅销国内外市场……县域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产业的变化最喜人,人的变化最生动。如今的西部,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各民族和谐共融、安居乐业。从雪山到草原,清澈而热烈的爱,只为中国。

2022年7月,西藏实施双湖县第二批高海拔牧民生态搬迁,南部4个乡镇牧民告别苦寒高远的藏北前往新家。从海拔5000多米的双湖县多玛乡,搬迁到海拔3600多米的山南市贡嘎县森布日村,42岁的村民桑珠一连用几个“更好”形容新生活:“气候更好了、房子更好了、日子也更好了。”

西部是多民族共融共生的家园,为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各地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持续推动各民族携手奋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内蒙古自治区推动民营企业进边疆,带动边境地区产业发展,促进农牧民就业增收;云南省在全省沿边行政村(社区)推进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推动边境村寨成为富边的样板、稳边的示范、守边的屏障;西藏自治区发展边境乡村旅游,打造生态文明示范村镇新名片,引得游客流连忘返。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西部未来可期、大有可为。一个更具活力、更加开放、更加美丽的西部,正在新起点上乘势谱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记者:沈虹冰刘书云石志勇张斌雷肖霄李晓婷李力可潘德鑫王泽昊高晗)

(《瞭望》2024年第39期 )

来源:《瞭望》

更新于:1个月前
评论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