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季侯

不怕念起,唯恐觉迟

2024-10-31 09:15

北宋范镇范景仁自述二十年来不生妄念。他是怎么做到呢?但明代云栖莲池大师袾宏在《竹窗随笔》中就质疑这种境界恐怕不容易达到。

他说,象范景仁这样的德行涵养极佳的贤者,若说没有妄念,大概只能说没有明显的、粗的妄念,至于细微的、暗中滋生的,应该还是会有,只是自己没有觉察到罢了。袾宏还举了赵州从谂禅师凭借四十年的修持方能不生杂念的例子。

我不懂颜回、范镇那些圣人的心性澄明无染的境界,也不能象赵州和尚那些禅宗入定者一样超然物外,所以我同意袾宏的观点。但我从内心里羡慕范镇之流。生而为人,所以烦恼痛苦,皆是因为妄念纷飞。

据载,康藏边地有一老妪,结蓬独居,三十余年,一心不乱诵念六字大明咒,渐至心地纯正,如入禅定。有高僧经此路过,见茅蓬上方光芒四射,心异屋内定有高人。入室,见老妪,问所修之法,答唯念大明咒而已。且把“吽”錯念成了“牛”,高僧予以纠正。老妪顿觉三十余年,一念之差,功夫白费,非常后悔,即起分别心。

高僧出屋,见金光全收,忽悟己错,于是再度入室,告其并未念错,仅考验是否虔诚耳。出去后又见茅蓬之上,金光四射。虽有一念之错,但不起妄念,暗合道妙,故同样可入三摩地。一旦发觉,心起分别,故又同凡夫俗妇。

此公案是说,若于自己修证有益,假咒也可以变成真咒,虔诚供奉,狗股头也可代替圣骨。若于修证无益,是真经又有何用?

佛教虽有文字般若,但最高的境界仍然是得道忘言,所谓言语道断。况且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不过是妄念的组合,更多是落在相上,与真正的本质差之千里。

更新于:2个月前
评论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