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重量单位“两”的考证
重量单位“两”,在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只有一处出现。
干骚(瘙)方: 以雄黄二两,水银两少半,头脂一升,□【雄】黄靡(磨)水银手□□□□□□□(四○八)雄黄,孰挠之。先孰洒骚(瘙)以汤,溃其灌,抚以布,令□□而敷之,一夜一■(四○九)
雄黄,水银重量单位为“两”。仅贵重物品用的是天平称重。当时,医药行业,天平实际应用不多。
东周/西周--春秋/战国 重量单位体系:匀(钧)、斤、爰(yuán)、寽、冢
春秋/战国直到秦汉唐,衡制为五权法,即朱(铢)、两、斤(益,镒)、钧、石。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度量衡的单位明显不同,但朱(铢)、两、斤(益)、钧、石制的重量单位体系己在许多诸侯国广泛使用,单位系统逐步形成。
东周既使用寽,也使用朱(铢)、两、斤等进位更为合理的单位。
周代重量单位----寽(luè)【锊】 重量换算
《说文解字》:“锊,十一铢二十五分之十三。”《周礼·冶氏》郑玄注:“三寽为一斤四两。”
1.寽的重量是多少,说法不一。寽通锊,爰通锾(huán)。寽与爰的关系,研究者有不同见解。有人认为锊与锾为同一物(字),文献认为,二者应该不同。有研究认为1爰约合1两,大约为15.625克,1寽约合80爰。
2.“寽”在西周吋已用作重量单位。寽的单位量值据文献记载只见于许慎《说文》,并且是同一个单位两种量值,约合今7.5克和104克。西周一寽之重目前尚无实物可作佐证。
3.东周1928年洛阳金村 金村方壶 铭文 是“四寽三十三冢”,实际重量5450克。“四寽十三冢” 实际重量 5220克。1捋的重量大约在1100-1300克之间(均数1250克)。1寽约为5斤。西周1寽的重量,应与此相差不大。 也许在西周时期,不同年代、不同诸侯国或地区,1寽的重量并不相同。
4.战国时之一寽约合今1300克。
战国时期,几乎所有国家都采用了朱(铢)、两、斤(益,镒)、钧、石衡制,各国的1斤基本都在250克上下,1两在15.6克左右,1铢在0.65克左右,各国之间虽略有差异,但差异很小。
魏国重量单位 益(镒)、釿、寽制。
根据出土器物实测数据分析,1镒约300克,约当秦、赵等国的20两;1釿约25克,1镒约合12釿。1寽约合1250克,约折合秦、赵等国的5斤。 又一说法与此相差不大,目前所見魏国衡制单位1釿约为 25.9 克,1鎰约为 315 克,二者存在十二进制的关系。
韩国重量单位 釿[jīn] 镒(yi,益)
鎰和釿是十二进制的关系。
赵国重量单位 铢、两、斤、钧、石制。
根据出土器物实测数据分析,1斤约合251克,30斤为1钧,4钧为1石。根据部分出土器物实测数据,1铢约0.64克,1两约15.5克,1斤约247克,可推算出当时24铢为1两、1斤为16两。 也有资料说,赵国衡制单位见于铜器的有石、鎰、两,有人算得1鎰之值合 20 两。 一朱分四分
齐国重量单位賹(益、镒)、斤、钧、金。
文献中齐国有镒、斤、钧、金等重量单位。1金应合20两(约1镒)。
楚国重量单位 益(镒)、斤、两、朱(铢)制。
其1益约等于秦国等地的1斤,约250克,合16两。益(镒)虽与秦、赵等国的斤名称不同,但二者与两、朱(铢)的进位关系相同,且量值也相等。楚国发掘了不等臂天平,为汉代出现杆秤奠定了基础。 战国中期前后楚人称量黄金时所用的重量单位是益、两、株,而不是原来认为的斤、两、株。
秦国 商鞅变法后 重量单位朱 两 斤 鈞 石。
卫国 重量单位 镒 釿 冢
中山国 重量单位 石 刀
战国各国诸侯使用着多种黄金衡制
战国时期三晋两周地区黄金衡制 二十两一镒 。楚国 一“益”等于16“两”。秦灭六国,统一黄金衡制为二十四两一镒,称为一金; 秦始皇规定称量黄金衡制,二十两为一镒。
汉兴“一黄金一斤”,黄金减重三分之一,从二十四两降到十六两。
二十四两一镒的秦代黄金衡制,以及二十两一镒的战国时期三晋两周地区黄金衡制的概念,一起流传下来,造成我们目前关于古代黄金衡制“镒”单位概念上的混淆。
战国中期前后楚国在称量黄金货币时, 使用的为“ 益” 和“ 两” 等重量单位,并且“ 一两” 约为现今的15.6 克; “ 一益” 等于 “ 16两” , 约为现今的250 克。战国中期前后楚人称量黄金时所用的重量单位是益、两、株。战国时期,秦国权衡单位用石、斤、两、铢制已被各种器物的刻铭所证实。秦国的权衡制度:24铢1两;16两1斤;120斤1石。与现代重量单位相比较,战国时期秦国1斤为253克,1两为15. 8克。
秦朝继承了战国时期秦国的权衡制度,近代出土秦代权衡器物以石、斤、两计,秦代铜币亦铭文“半两”,唯黄金以“镒”为衡制单位。
《孟子》:“虽万镒”《注》:“镒,二十两也。郑康成曰:三十两。”《晋语》:“黄金四十镒”《正字通》:“或曰史记注:臣瓒曰:秦以一镒为一金,汉以一斤为一金。盖汉以前以镒名金,汉以后以斤名金也。镒者二十四两,斤者十六两也。”
西汉初期,“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一黄金一斤。’黄金的重量单位从“镒’,变成了“斤”;而“金”的重量,便从二十四两,变成了十六两。但是,一“金”二十四两的古制概念影响颇为深远,并与“金一斤”十六两的概念,相伴共用。
太史公曰:“及至秦,中一国之币为二等,黄金以镒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秦代黄金为称量货币,交易使用时要用秤来称。秦代以“镒”为黄金衡制,是对战国时期黄金衡制实施统一规范的结果。
“分细益”这套衡制中,1镒确实相当于西汉的二十四两,重约384.8克、383.6克。在“钧益” 这套衡制中,1镒则相当于西汉的十六两,也就是相当于西汉的1斤。
“细益”当为“益”之十分之一,“分细益”即“细益”之一半,“分”即为二分之义。1“益”约为384.8克、383.6克;1“细益”约为38.48克、38.36克;1“分细益”约为19.24克、19.18克。沅陵出土砝码五枚,第五枚上阴刻铭文“分细益”二字,实测重19.2克。在“分细益”这套衡制中,1鎰确实相当于西汉的二十四两,重约384.8克、383.6克。
湖北荆门包山2号楚墓竹简简文记载,“为正阳贷越异之黄金十益一益四两以粜种”,“为高间贷越异之采金一百益二益四两”。
长沙楚墓出土的那套最齐全的砝码上阴刻“间益”二字铭文,湖南阮陵一楚墓出土的砝码阴刻“分细益”三字铭文。湖南砝码上的“益”与湖北简文中的“益”相吻合,正表明这些砝码是专门用来衡量以“益”为单位的黄金货币,是为称量黄金货币专门制作的砝码。‘钧益’砝码,用来称量较重的黄金,即一斤以上的大份黄金称量,‘分细益’砝码这一种,用于小份量黄金的称量,它的砝码个体轻,个数少"1斤=16两≈ 250克;1两= 24株≈ 15. 6克;1株≈ 0. 69克”
“分细益”三字铭文 砝码
出土之秦代衡器中,现认为最小衡器为“咸阳亭半两铜权”,用于称量秦半两,未见没有半两以下的衡器。 “斤以下的秦权很少发现,此权弥足珍贵。”
【时 代】秦代(前221-前207年)。
【收藏者】上海博物馆。
【尺度重量】高2. 35、宽1. 1、厚0. 45厘米,重7. 55克。
【形制纹饰】扁平体,上窄下寛,顶部作圆弧形,上有一穿孔。
【着 録】度量衡195,秦铭文图版184。
【铭文字数】两面共刻铭文5字。一面刻秦隶“咸阳亭”,一面刻“半两”。
【铭文】咸阳亭,半两。
亭为旗亭的省称,从战国到西汉,市府所在地设“市楼”,开市时楼上升起一旗,下市时降旗,所以“旗亭“一名起于楼上立旗以当市的制度,此权刻“咸阳亭”三字,当为咸阳市府所制。按自铭文推算,毎斤合241.6克。
咸阳亭半两铜权
1992 临淄战国西辛墓秦制铭刻耳杯
“重一斤六两六朱”系指银耳杯的自重。经实测重347. 34克。据铭文内容换算,一斤重约249. 8克,一两重约15. 6克,一朱重0. 65克,与秦制基本吻合。重量之后的“寅”字疑为工匠名,即服胃“物勒工名,以考其诚”。
虎豕(shǐ) 咬斗纹金牌饰
楚金币是流通中的秤量货币。楚郢爰用于巨额支付时可以几块、几十块的使用,无需剪切。而用于小额支付时须按需要量进行剪切,因为切块的大小不可能十分准确,所以必须进行秤量。秤量的工具主要是天平与砝码。
所以楚郢爰是主币,而鼻蚁钱则为当时的辅币。鼻蚁钱的重量来看大小不等。剪切以后的金块与支付额有出入时则用鼻蚁钱作为找零。所以楚郢爰是主币,而鼻蚁钱则为当时的辅币。蚁鼻钱,青铜制,孔穿,形状椭圆,似贝壳,大的长1.8公分、重约4克,小的长小于1公分、重约1.5克。钱体上尖下圆,尖部有一圆孔,面凸背平,活像骷髅,故又称鬼脸钱。蚁鼻钱,是春秋战国期间楚国的钱银,青铜制,孔穿,铸行于西元前3世纪,盛行于战国中晚期。
蚁鼻钱
更新于:1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