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除夕三不空,来年不受穷”,有什么道理吗?
农村俗语:“除夕三不空,来年不受穷”,有什么道理吗?
我出生在北方一个偏僻的小村庄,那里的冬天寒风凛冽,大雪封门,但每年的除夕夜,却是村里最热闹的时候。我叫赵铁柱,今年五十有六,是这个村里的老木匠。我这一辈子,虽然没有走出过大山,但村里的大事小情,我也算是个见证人。
记得小时候,每到年根儿底下,爷爷总会念叨那句老话:“除夕三不空,来年不受穷。”那时的我,总是好奇地问爷爷,这三不空,到底是哪三不空呢?爷爷总是笑着摸摸我的头,然后慢慢道来。
首先不空的,是仓。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粮食就是农民的命根子。家家户户都会在年前把粮仓装得满满的,以示来年五谷丰登。我记得有一年,我们家的粮仓见底了,父亲和母亲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四处借粮。除夕夜,父亲把最后一点面粉做成了饺子,虽然不多,但那顿年夜饭,却是我吃过的最香的一顿。
第二个不空的,是缸。在北方,冬天的水缸要是空了,那可是要命的事。水缸满满,意味着来年水源不断,生活无忧。爷爷是个细心人,每年冬天,他都会早早地把水缸挑满,还会在水缸里放几条小鱼,说是这样水才不会变质。我那时候不懂,总觉得爷爷是在哄我,现在想想,那几条小鱼,不就是爷爷对来年生活的一种期盼吗?
最后一个不空的,是心。心不空,就是心里要有盼头,要有希望。爷爷说,人活着,就要有个念想,这样才有动力去干活,去奋斗。他老人家虽然没念过什么书,但这句话,我却一直记在心里。
如今,我也到了当爷爷的年纪,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留下的都是我们这些老骨头。但我还是会在每年除夕,把粮仓装满,把水缸挑满,然后坐在炕头上,给我那小孙子讲爷爷当年的故事。
时代变了,村里的生活也变了。现在的年轻人,不再像我们那时候,为了一口吃的,一件穿的,就得拼了命地干活。他们有的在城里买了房,有的开上了车,生活条件比我们那时候好得多。但我总觉得,那句老话,还是有道理的。
你看,现在的年轻人,虽然不愁吃穿,但心里的那份空虚,却是越来越严重。他们忙忙碌碌,为了挣钱,为了地位,却忘了停下来,好好想想,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他们的心,空了。
我那小孙子,每次听我讲这些,总是眨巴着大眼睛,似懂非懂。我知道,他现在还小,还理解不了这些。但我相信,总有一天,他会明白的。
就像我,当年也是听爷爷讲这些,慢慢才明白的。我记得有一年除夕,我在外面打工,没赶回来。那晚,我一个人坐在工棚里,看着窗外的烟花,心里空落落的。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爷爷说的“心不空”的真正含义。
现在,我老了,干不动重活了。但我还是会在每年的除夕,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把粮仓装满,把水缸挑满。不为别的,就为了那份心安,那份对来年的期盼。
我知道,这些习俗,这些老话,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可能已经过时了。但我还是希望,他们能记住这些,能在忙碌的生活中,偶尔停下来,想想自己的心,是不是也空了。
农村的生活,虽然简朴,但那份对生活的热爱,对希望的追求,却是最真实,最动人的。就像那句老话,“除夕三不空,来年不受穷”,它不仅仅是一种习俗,更是一种生活的智慧,一种对未来的憧憬。
如今,每当我看到村里的年轻人,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村里过年,我都会对他们说:“记得,除夕那天,要把粮仓装满,把水缸挑满,把心填满。”他们有的笑笑,有的点头,我知道,这些话,他们或许不会立刻明白,但总有一天,他们会懂的。
就像我,用了大半辈子的时间,才真正理解了爷爷的那句话。生活,就是这样,需要我们慢慢去体会,去感悟。而那些老话,那些习俗,就是生活给予我们的智慧,需要我们去传承,去发扬。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或许已经忘记了那份初心,忘记了那份对生活的热爱。但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体验,总有一天,我们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不空”。因为,只有心不空,生活才会有希望,才会有奔头。
更新于:14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