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民有什么风俗,内蒙古牧民的习俗
蒙古人民有什么风俗目录
蒙古族人民有哪些风俗习惯?
内蒙古牧民的习俗
。
1. 萨满教:蒙古族传统信仰之一,主要包括祭祀、巫术、占卜等仪式,被视为连接人和自然世界的重要方式。
。
2. 马术文化:蒙古族人民骑马技术娴熟,马术文化深入人心。蒙古族传统的“拔河、赛马、射箭”比赛等也是其特色之一。
。
3. 服饰:蒙古族人民传统服饰以长袍、头巾、长靴为主,多以蓝、红、白等颜色为主,显示出自然、朴素的特点。
。
4. 食物:蒙古族人民以牛、羊、马肉为主要食物,常用奶制品,如奶酪、奶茶等,也有以面食为主的餐饮文化。
。
5. 婚礼:蒙古族人民婚礼多采用“婚车”、“婚刀”等传统仪式,以体现家族的重要性,同时也有唱歌跳舞、赛马等庆祝活动。
。
6. 藏经:蒙古族人民常常将经书、佛像等藏在家里,被视为祈求神灵保佑的重要方式。
。
7. 篝火晚会:蒙古族人民常在篝火晚会上唱歌跳舞、讲故事、品尝美食,是重要的社交活动。"。
蒙古族人民有哪些风俗习惯?
1、背弓挎箭,蒙古族的婚俗之一,解放前蒙古人娶亲时,新郎要佩带弓箭,跨骏马启程。
到女家后,摘下弓箭,放在蒙古包的西南方。
次日走时再挎上。
2、刁帽子,也称抢帽子。
通常是送亲者想方设法把娶亲者的帽子抢过来,挑在马鞭上,或者扔到地上,迫使新郎下马去拣,以影响其行速。
娶亲者彼此掩护,而不让送亲者抢去帽子。
一路上,你追我赶,互相嬉戏。
3、献哈达,常在迎送、馈赠、敬神、拜年以及喜庆时使用,以表示敬意祝贺。
这种礼节由来已久。
据《马柯·波罗游记》中所写,蒙古族“过年过节时都互相用金银玉石做的礼品同白色绸布一起捧献”。
4、递鼻烟壶,递鼻烟壶是蒙古民族古老的习俗,在蒙古包里作客,殷勤好客的主人,常常要拿出一个精致象个瓷瓶样的小壶,敬给客人嗅。
5、血祭,就是把自己喂养的牛、马、羊宰杀了,供奉在敖包之前。
这种祭法由来已久,现在各另地方还有。
内蒙古牧民的习俗
(一)生产习俗
1、狩猎习俗
蒙古族在长期的狩猎活动中,逐渐形成了约定俗成的规矩,既有狩猎习俗。
其中主要有选择狩猎日期,狩猎前据悉祭祀仪式,分配猎物及保护幼畜习俗等。
狩猎日期根据狩猎对象和狩猎形式而定。
猎狼不分季节,但主要是冬季围猎和春季獯狼洞、掏狼崽。
猎狐狸一般是秋、冬两季,这主要是从利用狐狸皮的角度考虑,选择其季节的。
猎黄羊、兔子及其他动物则在冬季进行。
另外,蒙古族狩猎中,除了猎狼,历来不杀怀胎之母畜和幼畜,以利其在生产。
因此,蒙古族的狩猎活动,尤其是大规模的围猎,都是在秋、冬两季进行。
2、游牧习俗
蒙古民族在四季游牧、走敖特尔的过程,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独特风俗。
一般在选定四季营地后要先做记号。
选择依山且开阔的地方,特别忌讳在叉道、牲蓄走出的小径或旧包址上撘盖蒙古包。
搬迁走场是要选择吉祥的日子。
牧民们认为,每月初三、四、五、十二、十三、十四、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日为对人畜都有利的吉日,宜搬迁。
并在搬迁时特别注重方向。
在拆盖蒙古包时注意顺时针方向,依次拆盖、搬迁。
搬迁时要移动火撑子的三块石头,如搬迁至他乡,则带走火撑子的一块石头。
这种习俗与蒙古民族认为火撑子的三块石头是一个家族香火开端的意识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居住习俗
蒙古包的内部结构,陈设也别具特色,各种物品大致都有固定的位置。
蒙古包正中央为灶,即火撑。
火撑在一个家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
火是一个家庭存在和延续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家庭兴旺繁荣的象征。
出于崇尚火的特殊心理,蒙古族对于燃烧着的火撑有种种的禁忌。
如:不准往火里仍不干净的东西,甚至烟头,不准敲打火撑子,不能用剪子碰桶火撑子,不能把锅斜放在火撑子上,不能在火灶旁砍东西等等。
这些种种禁忌,都出自于蒙古族崇拜火的特殊心理,认为激怒了火神会给自己和家族带来恶运和不详。
蒙古包内其他物品的摆设都是与蒙古族尚右尚西的习俗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蒙古包的西北侧是供奉神像,佛龙,祖先的地方。
依次往西南主要摆放男人们放牧,狩猎的用具。
如:马鞍,马鞭,弓箭,猎枪等。
蒙古包北面置床桌,东面置放绘有各种图案的竖柜,东南侧置放饮具,奶具等。
依照尚右西的习俗,主人和客人以及家庭成员的座卧的位置,自西向东为长者,男人,女人,孩子,自北向南客人,主人等。
(三)服饰习俗
蒙古族的服饰也同世界其他民族的服饰一样,从简单的遮体,防寒,装饰发展到适合于游牧生产生活和风俗习惯的衣冠服装。
并在历史文化的变迁中得到不断地发展,使其功利性和审美性融为一体,形成了即使用又美观的独特风格。
蒙古包服饰主要包括:蒙古袍,腰带,帽子,缠头,马鞍,坎肩,裤子等。
妇女饰品主要有头饰,耳饰,手饰,苛包等。
男子则喜好佩戴蒙古刀,火链,褡裢,烟荷包等饰物。
(四)饮食习俗
1、肉食:蒙古族食肉的习俗是由经济生产条件所决定的。
在早期从事狩猎业时主要以猎获物为食,从事畜牧业之后既吃家畜的肉,也吃猎获物。
食用的猎物主要是黄羊、顽羊、盘羊、鹿、兔、野猪、旱獭、熊、野雉、沙半鸡、沙鸡、野鸭、罕达犴(驼鹿)等。
食用的家畜主要有牛、羊、山羊、但也少量食用马肉、驼肉。
马肉是热性食物,使用后可增强防寒能力,暴风雪天放牧时用煮马肉的汤洗手、洗脸、能防止冻伤,但蒙古人不多吃马肉的习俗主要是与其传统的喜马、爱马的观念有关。
蒙古民族在食肉的过程中,从宰杀牲畜、加工肉食、制作食用等方面都形成了独特的习俗。
如:屠宰牲畜时忌讳用“杀”字,而以“喝汤”、“食用肉”、“储藏食品”等语言代替。
屠杀牲畜也有传统的、规范的、方式。
一般情况下,宰杀小畜运用开膛的方式,宰杀大畜策运用刺颈椎的方式。
屠宰牲畜也有许多禁忌。
禁止屠宰西油彩声带牲畜(献给神灵的牲畜)、孕畜、使用多年的老牛、竞赛中享有盛名的骏马等。
屠宰马时要举行特别的仪式。
将马牵来,在口、鼻、天门上涂抹黄油,并剪掉部分鬃和尾,包在哈达里保存,同时咏念咒语等。
2、奶食:蒙古族在饲养牲畜、用其肉外,还充分利用乳汁,制作各种奶食品和饮料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
蒙古族称奶食品为“查干伊德”,即白食,意为纯洁,崇高的食品。
奶制品可分为奶食品和饮料两大类,其种类很多,制作方法和名称因地区而有所不同。
但奶制品的制作方法从根本上说,可分为三种。
一种是,使奶汁凝固呈酸乳状法;另一种是,将奶汁搅拌发哮法;还有一种是,用慢火煮法等。
(五)交通习俗
马是乘骑的主要交通工具。
蒙古人无论是放牧还是狩猎、无论是传递函件还是传递军令,无论是迁徙牧还是千里征战,都离不开骏马,马已成为蒙古人可以依赖和引以骄傲的特殊“伴侣”。
牛车,即勒勒车是蒙古地区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蒙古族使用牛车的历史悠久。
传统牛车的车身,轴,轮都是用桦木或癙木制成的。
车轮较大,其高度基本上相当于牛身的高度,车身一般在四米以上。
牛车的特点是车体轻,耐碰撞,适应于在草原,沙丘,雪地中行走。
牛车大致有两种,即带篷车和篷车。
更新于:8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