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周易基本功篇:是周易衍生了历法,还是历法造就了周易?
二十四节气歌大家还记得吧?上小学的时候背的: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暑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今天聊聊节气和周易的关系,之所以聊这个话题,实在是感觉周易虽然最早作为卜筮之书而出现,但其易理合象数模型,却又跟历法节气有着莫大关系。而古之筮官,也往往是官方认证的历法节气管理人。从这个角度看,要学习和理解周易,日升月落,寒来暑往里的天象知识不能不说是个基础。
那么,天文历法和周易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呢?咱们按照历法和节气的出现,再到后面和周易如何接上头聊起...
夏商周的三正之差:为什么说姜子牙拿着鞭炮跑到夏朝去过不了年?
咱们中国是典型的农耕文明,不像英美这样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一样欺骗、撒谎和盗窃,我们是大大方方的男耕女织,从大自然里要产量。这就要求先人们开动脑力,让人们和大自然打交道时,男耕女织的更加有效率。
想起蓬佩奥关于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名言-我们欺骗、我们撒谎、我们偷窃,但我们才是正义的
基于这样的需求,古人在实际生产的摸索过程中,逐渐发现日月星的运行隐隐遵循着某种规律。人们于是把这些规律总结记录下来,因此就产生了最早的历法,先是分割春夏秋冬四季,后面分的更细,就开始指导春播夏长,秋收冬藏。
中国最早的历法记载从夏朝开始,对现代影响比较深的思想很多,最典型的历法成包括星宿说、干支纪法、三正历法等。
◐ 星宿说
天象煌煌,星宿列张。古人将黄道附近的星辰,划分为二十八组,即俗称的二十八宿。二十八宿体系的本质实际是为适应古人为使天文观测精确化所建立的周天坐标系统,其通过星座及其所辖度数的划分最终完美地规划了黄道周天。
二十八宿按东南西北四方,各分七宿,即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三辅黄图》卷三云:“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
提到二十八星宿就想起西游记小雷音寺里亢金龙拿角钻金钵的桥段。亢宿是东方青龙第二宿,属金,所以就叫亢金龙了。当时就很纳闷,黄眉怪的金钵,乃先天至宝,连观音救命毫毛都不管用,这个哥们颤巍巍的龙角竟然能把金钵钻开,孙悟空的钻头连金钵都钻不穿,竟然能把亢金龙的角钻个洞...
二十八星宿的提出时间,应该早于战国时期,因为考古上曾发现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漆箱,上面的饰图即完整的二十八宿与四象名称。
古时,追求秩序的古人们不仅将天空规划得井井有条,还将星宿与地面区域一一做了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说,称作“分星”,就地面说,称作“分野”。之前去过长沙,发现她还有一个星城的别称,度娘了一下才知道:
在古代九州分野上,轸宿对应的是荆州。在轸宿旁边有一个附属的小星叫长沙,按分星河分野的对应关系上落位于现在的长沙,久而久之,长沙就有了“星城”之名。
古人还把上天星宿和人也对应起来,比如《封神演义》里面,就有三教敕封三百六十五正神以应上天三百六十五星。诸葛亮在五丈原和司马懿打仗,身体不好了就出账观星,看完之后喟然长叹曰:我观斗分之间,客星明亮,主星晦暗,必不久于人世也。古人天人感应论神奇如斯!
三国演义剧照:诸葛亮禳星
由此可以看出,天人感应,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的观点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这是无法切割的。所以天文历法也好、易学也罢,都要把这种人文精神作为辅助工具理解古人思想的文化根脚。
◐ 干支纪法
干巴巴的说干支纪法大家可能没什么概念,但如果说生辰八字或者四柱八字,大家立马就知道讲的是什么东西了,大家娶媳妇的时候,是不是都要先合一下生辰八字?
干支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简称,通俗的讲就是一个以10为基数、一个以12为基数的编码器,如果二者组合,得其公倍数60。故干支纪法以60年为一甲子进行周期轮转。而干支这种组合如果展开来用,就会产生年月日时四柱和分别对应的干支数,即八字。
四柱八字
天干地支是一套双层数字编码体系。其来源传说是黄帝时期,命大挠氏观察天地气机而建立的纪历符号。它出现的时间,考古证据只支持到商朝后期,所以,何年何月启用,至今依然成谜。
因此,天干地支就是一个时间标识系统,体现了各类事件事物的时间锚点。记得看《封神演义》的时候,截教大佬赵公明,实力属于大罗金仙的水准,把十二金仙欺负的不要不要的。但后来硬是被陆压拿绑了它生辰八字的钉头七箭书给干掉了,所以这个生辰八字就像人在天地间的唯一ID一样,知道了生辰八字,就可以通过这个线索轻而易举的找到你。
封神演义中,赵公明的实力那绝对是碾压十二金仙的存在,可惜,天命不在彼
◐ 三正历法
三正是指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历法,即夏正、殷正和周正。这个正,说的是古代的建正机制,也就是把地支的哪个月作为正月作为一年的开始。夏正就是夏历正月的简称,三正的取法是存在差异的,其最大的不同是: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什么意思呢?这就要从古人的天象授时说起了...
以北极为轴,以北斗为针,以地支十二支为刻度,这是天地自带的大钟表
古人很早就发现,北斗七星一直以北天极为中枢,按子、丑、寅、卯等12十二支划分的空间区位而旋转,这个发现成果堪比造出了钟表。古人以这个天星大象为基础,衍生出古代历法的斗建系统。
十二地支具有非常广泛的人文内涵
古天文学称北斗星斗柄所指为“建”,干支历将一岁划分为十二辰,把代表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空间位置与十二时辰“建”立起关系,称为“十二月建”。此即《史记·历书》所谓:“随斗杓所指建十二月”。
在四季的黄昏,北斗斗柄的指向不同。由此,古人据斗柄指向以定四季。《鹖冠子》云:“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淮南子·天文训中》:“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
斗建之后就是就是建正这个事。古人开国的时候,因为是刚建立起自己的王朝,为了彰显革旧布新的新朝气象,一定要做一件事,那就是“建正”- 说白了是抹了桌子重上菜,我要确定一年的岁首是几月,也就是说,不同朝代,岁首有可能是不一样的。
农历正月对中国人而言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
以夏商周三正为例,夏正以“斗柄指寅”为正月;殷正以“斗柄指丑”为正月;周正以“斗柄指子”为正月。夏代的正月与现在的农历一致,这是汉代《太初历》改历建寅延续下来的;殷商则以现在的腊月为正月;周代则是以现在的十一月为正月。也就是说,假如我们夏商周不同时期出去过年放鞭炮,日子是不一样的。所以姜子牙如果拖着鞭炮跑道夏朝去过年放鞭炮,人家肯定都会认为他傻了。
你哪个朝代的?鞭炮不要乱放
所以历法是历法,这个时候的周易正在产生和成熟中,天干地支以及星宿历法,当然和周易还扯不上半毛钱的关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什么是古代历法测量技术最明显的分水岭?
对于古代历法的测量和记录,可以划分为分成观象授时和观影授时两个时代:前者立足于历法官员看天观象,属于象的范畴;后者则采用立表测影技术进行测量,属于数的范畴。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历法的数理模型开始慢慢出现,古代天文科学的逼格一下就升了一大段。
而立表测影最核心的东西,就是以下这种叫圭表的东西,后来出现的日晷则是圭表的进化版,但原理是一样的。
立表测影技术典型工具是圭表
现代考古资料表明,约在春秋战国时期,也就是周的晚期,人们才能使用圭表来确定冬至和夏至:即将正午表影最长的那一天定为“冬至”,正午表影最短的那一天定为“夏至”。确定了冬至和夏至后,继而确定“一年”长度和历法起算点。
也正是基于有了测量工具,人们才发现了一个回归年应该是365.25天,基于此,才出现了四分历这个概念,也就是每4年要闰一下,把0.25天这个尾巴扫掉。
日晷:日晷往往是带着晷针和晷盘
到了战国中期,各诸侯国都采用相同的历法并普遍使用四分历。《汉书·艺文志》记载的古六历,即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都属于“四分历”。不过感觉这里可能有个问题,夏商周时期,圭表还没出现。古人实实在在用的,大概率还是观象授时,而这里的三正竟然是四分历,个人觉着挺神奇的,不知道这属于啥情况。毕竟就像芯片掐脖子一样,科学壁垒的问题,不是想破就破的。
八风到二十四气:西汉时期,二十四气的诞生和周易有关联吗?
随着测量精度的提升,更好的指导农时农耕就具备了条件。于是,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二十四节气的雏形出现了,当时只有八个节气,称为“八风”。
约莫到了战国末期或秦汉初期增加到十五个节气,称为“十五候”。再到西汉中期增加到二十四个节气,称为“二十四候”或“二十四气”。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二十四节气被编入太初历,颁行全国,并在之后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传承绵延,走向世界。
目前可稽查的关于二十四节气最早、最完整的记载,可见于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天文训》:
两维之间,九十一度十六分度之五而升,日行一度,十五日为一节,以生二十四时之变。
但是,这里面提及了二十四时和节这个概念,但尚未给出节气这个名称和二十四节气的两字正式命名。
在古代正史文献中,现在的二十四节气实际上更多地被称为“二十四气”。也就是说,在古人看来,现今我们重视的节气概念,他们更看重的是“气”这个属性。据《汉书·律历志》所载,凡提及二十四节气,均以“二十四气”称之,到《后汉书》也没有改变。
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创造者,现传有很多版本,流传最广的是五帝之一的颛顼,但我感觉二十四节气应该不是特定某个人特别发明的,而是有个人开个头,然后古代先民们一代一代承袭发展出来的。
不过在西汉孟喜之前,气归气,候归候,周易归周易,秦汉时期,周易正在普及和增加数理上的功能,还没有和号称中国第五大发明的二十四气产生正式的关联。直到孟喜后来提出卦气说和十二消息卦的模型后,周易才和二十四节气产生了交集。
二十四节气的生成:二十四节气到底是个啥?为啥它能和周易扯上关系?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现在的二十四节气是怎么从八风、十五候这样的模型发展起来的呢?它又是怎样和周易产生了关联呢?
从生成结构上看,二十四节气的总分结构和周易有相似之处,即由四时而定八节,最后八节再拓,而分为二十四节气。
四时者,春夏秋冬也。八节者,两分两至以携四立也,也就是春分、秋分、冬至、夏至,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两分两至和四立,这八个节气很早在《左传·僖公五年》中即被称为“分、至、启、闭”,是本源于以日晷观察过程中日影的变化结果的。八节的结构性地位非常重要,对古代人的时间生活指导意义超出想象的强大。
一年时间的阴阳变化是否符合节奏次序,这是关乎四时正常运行和万物正常生长的大问题。二十四节气的结构上,明显就是八个大哥各带两个小弟,一年轮班站岗的节奏。那么接下来我们看看,大哥是如何挑选小弟的呢?
什么能者上,劣者下,你们那套以为我不懂?还不是圈子优先?
其实很简单,咱们是农耕国度,自然讲的风调雨顺,所以,这剩余的十六节气嘛,自然也是从风气冷暖和雷雨霜雪上做文章,最终实归于水气二元,于天地按象取义而已。
风调雨顺,四大天王堪称二十四节气的代言人
风气类:清明,
冷暖类: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雷雨类:雨水,惊蛰,谷雨,小满,芒种(即大满,讳而不用)
霜雪类: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如此,二十四节气以阴阳轮转为框架,风雷启而处暑闭,以寒暑为枢纽,用水的变化联通四季,前后贯穿,阴阳转变,一个完美的闭环就这样形成了。因为二十四节气的气说原理也基于阴阳,所以,它和周易的底层逻辑是一致的,因此,后面就有了易解二十四节气之说。
至于节气的定名,可考的典籍中,战国后期《吕氏春秋》中已经出现了立春、雨水、日夜分(即春分);立夏、小暑、日长至(即夏至);立秋、日夜分(即秋分)、白露、霜降;立冬、日短至(即冬至)等12个节气名称,到了西汉,二十四节气则完全确立。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人民的伟大发明创造。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的出现,为中国的农耕文明插上了科学的小翅膀,并被历朝历代的科学系大牛所认可。比如明末科学家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农事·授时》篇中,就列有《授时之图》。全图分为7层,第五层即二十四节气,第六层为七十二候,第七层为农事。这就让“二十四节气”成为指导全年农事的总则。
农政全书.授时图
周易和二十四节气不得不说的故事:孟喜的卦气学说
就像苹果这种水果,中国人叫它“苹果”,但老外叫它“Apple”一样。阴阳这个东西,落在天文历法上,就是二十四节气,阴阳二气轮转,往来损益;落在周易上面,就是阴阳对峙,古往今来。
同样是表述阴阳,那用周易的模型来解释一下天文历法,行不行呢?不光是我们想,在西汉的时候就有人这么干了。西汉时的文化圈发生了很多大事,其中一个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项国策一出,立即带火了五经之首,三玄之冠的周易,导致很多文人研习和发展周易。
人是诸事之本,资源到位了,周易的哲学属性不但得以传承,作为科学属性的象数逻辑也大放异彩,出现了大量从象数角度研究周易的经学家。
西汉易学传承图
田何就是汉初经学兴起时的易学大师,当时,由于西汉皇室对易学的重视,使得田何为代表的易学学者得到了官方的加持,不但实现了专业化,也使得团队规模迅速壮大,使得汉易成为中国易学长河中璀璨的星辰。
田何传易于丁宽、服生等人。丁宽传易于田王孙,田传易于施仇、孟喜、梁丘贺。孟喜传焦延寿,焦传给京房。孟喜和京房的易学观点被称为孟京易学,属于汉代的官方体系化易学,孟京易学在后世被认为是象数派的典型代表,擅以所谓“阴阳灾变”讲易,并以卦气、天人感应的学说解释《周易》。没办法,朝廷重视天人感应,周易不得不去解释天地异象和灾变,从而让自己带着一些不靠谱的神秘色彩,从而被费直为代表的民间古文经学所诟病。
孟京易学在孟喜时代,其主要贡献是卦气说,该方法以一年四季的节气变化作为依据,以四时,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与六十四卦相配去解释义理,认为这些天象的变化,全是因为阴阳二气损益所致,此即所谓的卦气。卦气说本质上是用周易象数之理装了历法,能够以易言历。
孟喜卦气说原著已佚,其说后现于唐代僧人一行的《卦议》中,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
坎、离、震、兑四正卦分配四时,每卦六爻,每爻主一气,这便是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四正卦的初爻分别主二分二至,即震卦初九对应春分、离卦初九对应夏至、兑初九对应春分、坎初六对应冬至。
在十二消息卦的基础上,每卦分主一个月。十二消息卦每卦六爻,共七十二爻,用以分配七十二候。
六十四卦中,除去坎、离、震、兑四正卦外的六十卦,分配给十二个月,每个月得到五卦,进而将每个月的五卦分为五爵(辟、公、候、大夫、卿)用于值日。十二消息月为辟,表示君,其余四杂卦为臣。用于配四时的四正卦称为方伯,各统一个季节。
卦气说中,最为人所知的模型是十二消息卦。消者,阴爻用事,退也;息者,阳爻用事,长也,万物此消彼长,总是在变化之中。十二消息卦以此解释各月阴阳消长之理,也称十二辟卦,意为六十四卦的君王卦,对应一年十二个月。
卦气说的最大特点,即是用每卦中奇偶数(阴阳爻)的变化,来象征阴阳二气的消长,以此说明寒来暑往的节气变化。
如坎卦卦象,是两个阴爻包住一个阳爻,此卦居正北,阳爻受到阴爻的束缚,开始萌动,但不能上升,故坎卦主管农历十一月冬至以后的整个冬季。到了来年二月,凝固的阴气松动,“坎运终焉”,坎卦用事结束。
震卦初爻是阳爻,万物初生,是一卦之主,故此卦初爻为春分,“春分出于震”,震卦的卦象是一阳爻其上二阴爻,二阴爻皆服从一卦之主的阳爻,故春天阳气兴起,运行到正南方,震卦丰盈万物的作用结束,于是开始离卦用事。
离卦的卦象与坎卦正好相反,离卦是“以阳包阴”,此卦居正南,阴气微生于地下,还未彰显,故是烈日炎炎的夏天。但到了八月,“文明之质衰”,草木衰落,离卦用事结束。
“仲秋阴形于兑”,兑卦的卦象是一阴爻居二阳爻之上,阴气上升,故此卦初爻为秋分,至其气运行到正北,万物潜藏,兑卦用事结束,冬至开始坎卦用事,周而复始,以此类推。
由此可见汉代解易的特点在于以象数言天地之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象数派;而到了宋代大昌的义理派则在于以义理言人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义理派。一花开两朵,上下各一支,在中华数千年里,一鸡两吃,还是非常有意思的。
不要再糊里糊涂了:二十四节气是阳历、阴历还是农历?
很多人不知道二十四节气属于什么历,甚至于“阳历就是公历吗?”“阴历就是农历吗?”这样的问题也都傻傻分不清,这里做个小科普。
历法上分三类,大家切要记好:
阳历,即太阳历,是根据太阳运行规律制定的历法,观察的是太阳在不同季节的位置变化,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年,计365.24天(一个回归年),分摊给12个月,每个月平均是30.437天。
阴历,即太阴历,是根据月球运行规律制定的历法,观察的是月相的周期变化,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一个月,计29.53天,乘以12个月,一年大概是354.36天。
阳历、阴历都使用的历法叫阴阳合历。
然后:
现在是2024年,这种世界通行的公历属于阳历的一种,但公历不等于于阳历,阳历有很多种,所以,阳历包含着公历。
干支纪法和二十四节气,都属于阳历,而非阴历和农历
农历,既非纯阳历,也非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
中国采用公历的时间并不长,辛亥***后民国成立,从1912年1月1日开始采用阳历,1949年则正式启用国际通行的公元纪年。其后,阳历和农历并存。而农历作为阴阳合历,其使用二十四节气来表征阳历部分。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是周易衍生了历法,还是历法造就了周易?
再回过头来看,从过去走入现在,历史的长河里出现了很多美好的事物,它们或璀璨一时,抑或光耀数世,事物在继承中发展,又在继承中湮灭和变化,冥冥淼淼中,历法和周易一直传承至今。
是周易衍生了历法吗?历法作为指导古代农业生产的工具,周易没有衍生历法,但周易本身却又可以是历法。 是历法造就了周易吗?周易作为源于卜筮,终于哲辩的经文,自然非历法造就。周易是道,历法为术。历法可约简而成易,周易可按天时而成历,但二者的背后,都是天地蕴含的大道至理。
所以,拿个苹果,无论给中国人,还是给美国人,虽然在他们脑海中的名字不一样,但吃到嘴里都是酸甜爽口,会让医生远离我的那种神奇之物!
#精品长文创作季##头条创作挑战赛##春日生活打卡季##记录我的生活##易经##来点儿干货#
更新于:14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