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布衣之眼

淮阳晚清时期的名门望族——于氏家族

2025-02-08 22:26

  在笔者所认知的范围内,所谓的名门望族至少应该具备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有财,二是有人,三是有德,而德则是这三个方面里的重中之重。有财无德,那是财主;有人无德,那是恶霸。只有三方面齐备,这个家族才会更好地有所传承及延续,才会成为让人景仰的名门望族。

淮阳西城墙

  其实,每座城市因地域、经济及时代等因素的不同,也会诞生出或多或少、或大或小、或长或短的名门望族。作为历史悠久的古城淮阳,名门望族在历朝历代亦是屡见不鲜,今天笔者要给大家讲述晚清时期淮阳的几家名门望族,希望对家乡淮阳有个更深入的认识。

淮阳北城墙

  淮阳土著居民大多都听说过老辈人总结的两句谚语:东常西傅,南赵北白。而这两句谚语里面的四个姓氏,即是淮阳晚清时期的四大名门望族。这四大家族分处淮阳城郊东西南北四个不同方向的四个村庄,四个村庄又分别以其姓氏取名为常楼、付楼、赵楼、白楼。

淮阳南城墙

  从姓与楼的村名搭配,也足以可见他们均是殷富之家,最重要的是,这四大家族里面人才济济,取得功名者众多,而且他们筑路建桥,救灾恤邻,慷慨解囊,提携后学,忠孝节义,为本地做出的突出贡献名留青史,他们的功绩也给淮阳厚重的历史人文增添了几分绚丽。

淮阳东城墙

于氏家族

  淮阳清末的名门望族有“东常西傅,南赵北白”,此外,还有“南赵北白富流油,不抵西北于老头。”之说,而这个于老头,即是袁世凯的岳父于鳌。袁世凯的曾祖母郭氏是陈州人,而他的夫人于氏亦是陈州人,所以,项城袁氏家族与陈州有着极其亲密的关系和情感。

  1876年底,袁世凯娶妻于氏,那年,袁世凯17岁。他的原配夫人于氏,乃淮阳有名富户于鳌的千金。于家在当地是颇有名的望族,且富可敌国,曾悬挂过“双千顷牌”。我们知道过去的千顷牌就表示这家有良田十万亩,那么双千顷牌显然就指于家的良田连阡累陌。

  于鳌,字沧六,蓝翎候选都司,齐老大于集人。讷言笃行,见义勇为。当时,本地设置为穷人提供救济的慈善粮仓,他捐赠粮食数百石;书院修建,他又慷慨捐资千银。清同治壬戌(1862年)大兵集陈,捐饷数千金。刘郡守围匪于尚店时,又是于鳌出巨资才得以荡平。

  每遇饥荒之年,他总是开仓放粮于城中百姓,除夕夜,仍亲自秉烛持斗计口称量,不收其值;每逢战乱,困顿的难民到他家求助时,他都会热情接待,并给予资助,所散银两从不言说。于鳌八十五岁高龄时,离世。陈州郡伯(知府)刘拱宸亲自表其墓,以彰其善。于鳌共育有三子,分别为士一、贯一、锐一。

  于士一,字统三,幼沉静简默,若老成人。年龄稍长时因病而辍学,援例捐州同(从六品)。他生性敦厚,善抚诸侄,囊无私储;对孤寡者,多抚恤;有负债者,焚其券;欲营业者;给其资。遇后辈有才智者,尤其乐于扶助。有子于云衢、于云骧(见本文)。

  于贯一,字圣绪,游击衔(相当于现在的少校军衔),侯选守御所千总(正六品武官)。他少年老成,十二岁时即知持家,一生率正秉公,孝顺父母,待子侄无吟域(范围,界线)。族邻有财产涉讼者,出囊解之,博丧助婚,振荒输饷,筑寨修桥尤多。

  本地县令赠送其匾额曰:“修齐表范”。贯一膝下共有八子,其中云峰、云鹏、云标、云霖、云桂皆有功名。

  于锐一,字敏斋,增贡生。同知衔(正五品),署永城教谕(教育局长)。喜欢仗义疏财,陈郡修缮书院及试院时,不仅身兼督工,还捐资千金。为官清廉,为人和善。手抄经史语录,一举一动都遵循礼法,著有《训子录》而流传后世。子:于云楼,拔贡;于云彤,庠生。

于云衢,字翰升,号文石。读书异常勤奋,爱追根溯源,持之以恒,且有自己独到见解。后以府县试第一人入泮,享受廪膳补贴,后从事教育工作。同治癸酉(1873年)被当地以德才之人举荐,援例授内阁中书(相当于中央办公厅秘书)。父母去世后,孝敬叔父如已父。

  他率领堂兄弟十余人敬老爱幼,遵循家规,团结友爱,兄弟们在他以身作则的引领下,和睦相处,相敬如宾;他家境殷实,却生活俭朴,对每粒粮食都极其珍惜;他还喜欢购买和收藏古籍,补缺辑佚,手不释卷;闲暇时,与学馆的教师讲学论文,深得老师之敬重。

  因才华出众,科举高第。他的成功亦为堂兄弟们作了表率,激励大家刻苦读书,争相效仿。其后,从本门而出做官者,累累不绝,遂成本郡之翘楚。或许应了那句“虎父无犬子”,他的儿子于秉健、于秉彝、于秉哲也皆学有所成;于秉直,廪生。

  于云骧,字凌阁。恩贡生。年少时曾在项城高钊中(清朝进士,曾为清光续帝老师)门下学习,擅长楷书。后与兄长于云衢同获廪膳补贴,在清高等学府完成学业后,任职于获嘉教谕。在任期间,好交友,行仗义,视钱财如粪土。深为本地文人雅士所钦佩。

  云骧注重自身修行,因父母皆早世,常自责未对父母尽孝,便将这份孝心倾注于嫡母蒋氏身上;有事与长兄商议,持家勤俭,为公清廉,同居百余口,从无怨言。膝下共育有五子:长子于秉虔;三子于秉政;四子于秉廉;皆有功名;五子于秉元,监生。

  其中,二子于秉信,字子孚,年少聪敏,十二岁时即遇物能赋,英年享受廪膳津贴。曾入选光绪丁酉选拔入京都朝考名册。项城显宦袁世凯想约其进京赶考,因家事未能成行。民国时,曾任职于获嘉县知事。可谓父亲施教有方,儿子都很争气,在本地享有盛誉。

  于云峰,字爽岑,候选同知。善理家政,光绪辛巳(1881年)帮助修缮本地黉学院及崇经义塾,造楼购书;光绪丁亥(1887年)秋,河决郑州,陈地西南袁路口修助筑长堤一道,堤高固防,沿岸植柳,逃荒的黎民百姓经过此处,他无偿提供食物,救活无数。

  羲陵西侧建筑修缮时,他捐物捐资,并亲临现场为劳工发放福利,视如己事。同时,他还身兼本地租捐及粮食等方面的事务。直隶总督袁世凯曾邀请他赴督署,想委任他为粮饷局提调,他固辞不就,晚年卒于津门(天津)。长子于秉仁及孙子于豫昌,均有成就。

  于云楼,字海观。清光绪乙酉选拔。宣统庚戌(1910年)会考以州同准备委派到陕西任职,后因土匪骚扰横行,便寓居陈州城内。他年轻时即锋芒初露,书院考试,屡列前茅。曾游学至开封及京师等地,结交同道好友。当时的名士黄权炳、高钊中对其均很器重。

  其在城内寓居时守祖训,重勤俭。凡修族谱、建墓碑、立宗祠,皆任劳任怨;他禀性刚直,息讼解纷,公正处乡里;服务地方,凡善举必先于人。被当时县长赞为“一方善士”。1925年,土匪路老九破陈州城,将其绑架,面对匪徒临危不惧,舍生取义,令人扼腕长叹。

  于云官,清廪生。幼丧母,孝顺继母,远近闻名。父亲去世时,异母的弟弟才六岁,云官身兼教养,直至其成家立业;在学业上他勤奋刻苦,科举制度废除后,他锐意进取,开设讲堂,栽培后学;虽清夜孤灯,严寒盛暑弗稍懈;所授学生有成就者,十步芳草。

  于家鼎盛时期,五世同堂共处一个屋檐下生活,男女老少一百余口,可谓家大业大,人丁兴旺,相处和睦,令乡邻艳羡之。淮阳于氏家族以务农起家后,注重教育及培养,并积极参与捐资助学、修桥铺路、赈济灾民等公益事业,最终,赢得本地民众的敬重和拥戴。

本文图片拍摄于淮阳齐老乡于集村

关注淮阳文旅 尽享美好生活

原创图文/玄子

更新于:3小时前
评论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