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智慧人生

郑板桥的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是什么意思

2024-05-10 09:56

杨澜在其著作《一问一世界》中说:“世有疑惑,必须发问。”

在书中杨澜讲了自己的一个故事。

杨澜当时在哥伦比亚大学读研究生,选修了一门社会学。

她说每次上课都准时到,作业也按时完成,老师嘱咐的参考书也看了,论文也写得很好,可是期末发现这一门课,只得了一个B,其他课都是A。

杨澜很不解,就去找社会学的教授理论。

那位教授翻了她的记录说:“确实你的作业都交了,完成得都不错,但是我要给你一个惩罚,因为你上课从来不问问题,说明你上课的参与度不高。”

看来在国外老师的眼里,一个学生不光是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最重要的是学会提问。

孔子也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一个人能够提出有智慧的问题,一定是一个善于观察又勤于思考的人。

1:磨炼成福者,参勘出真知

经典原文:

一苦一乐相磨炼,炼极而成福者,其福始久;一疑一信相参勘,勘极而成知者,其知始真。

难点注释:

参勘:对比参照着考察。

译文:

在人生路上经过艰难困苦的磨练,就会获得幸福,这样的幸福才会长久;对知识的学习和怀疑交替验证,探索到最后而获得的知识,才是千真万确的智慧。

2:感悟智慧

一个经历过苦难和快乐反复磨练的人,既能够成长,又能增长才干,更能体会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更加懂得珍惜。

中国历史上的明君和良相贤臣,大多数都经历过苦难磨砺,他们从安逸到艰辛,从清苦到显贵,在这些环境转变中,他们饱尝了世间的人情冷暖,对人生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艰难困苦中成长的人,遇到机会时,他们会牢牢抓住,进而取得成功。

汉文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位明君,“文景之治”中的“文”指的就是他。

汉文帝在位时既重视生产,又废除严酷刑罚,使经济得到稳步发展,国家一片繁荣昌盛。

汉文帝之所以重视民间疾苦,体恤民情,其实与他个人的经历也有很大关系。

汉高祖刘邦去世后,吕太后和吕氏家族掌握政权,当时的汉文帝想要保住性命,只能小心谨慎,绝不能出一点差错,他就是在这样战战兢兢的环境中长大的。

正因为,汉文帝从小经受了艰苦磨难,他对民间疾苦才感同身受。

当上皇帝后,他十分关心百姓生活,亲自率领大臣耕种劳作,生活简朴,穿粗布衣服。

他本想建一座露台,听工匠说要花费百斤,嫌太贵,并放弃了。

做学问也是如此。

一个真正严谨的学者在做学问的过程中,都有不厌其烦的精神。

真正要解决问题必须要反反复复、细致入微的考察研究问题,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如果一个轻易得到的答案,经不起反复推敲,那就不能称之为真理,真理不怕反复考察,不怕反复研究,更不怕被质疑。

只有在反复考察中不断的提出疑问,再解决疑问,才能够对事物产生新的认识和发现。

学习,做学问不光是学,还要勇于质疑,勇于探索,反复研究考察的过程可能枯燥乏味,寻求真理的道路也许千辛万苦,但坚持下来的人,不光自己受益,还可能造福人类,流芳百世。

3:精彩典故:学而无问,只是一条钝汉

据说,郑板桥从小就聪颖过人,勤学好问,善于思考,他在扬州兴化镇私塾读书时,老师都非常喜欢他。

十岁那年春天,郑板桥跟随老师去郊游。经过一座小桥,郑板桥忽然发现河面上飘着一具女尸。

并连忙喊老师看,老师俯身一看,果然有一具青春少女的尸体漂浮在水面上,刚好被一块大石头挡住,没有冲走。

老师俯身一看,那个女子面容未改,像刚落水不久,上身穿粉红色衣服,下身系绿裙子,长发在水里随波飘荡。

看到此,老师痛惜万分,并随口吟出一首诗:

二八女多娇,风吹落小桥。三魂随浪转,七魄泛波涛。

郑板桥听了老师的诗,十分恭敬的说:“老师,你的诗做的不对吧?”

老师不由一惊,他知道郑板桥平时善于思考,并问郑板桥哪点不对?

郑板桥回答,您怎么知道这个少女是16岁呢?又怎知她是被风吹落小桥的呢?你怎么看见她三魂六魄随波逐浪翻滚呢?

老师被郑板桥一连三个问句,问得哑口无言。

老师停了半响才说,那依你看,诗该如何改呢?

郑板桥想了一下,随口答出:

谁家女多娇,何故落小桥?青丝随浪转,粉面泛波涛。

这时,老师和同学们都称赞诗改得好。

10岁的郑板桥就敢于质疑老师的诗,这既需勇气,也是求学者,应该具备的良好品质,也反映了郑板桥敏锐的观察能力。

正如郑板桥说:“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

可见,郑板桥在为人处事上“难得糊涂”,但在追求学问上却一点也不糊涂。

细细品味学问二字,学问学问,又学又问,既要学习他人智慧,又要敢于质疑多提问,正是在一学一问中,同时促进老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

学会提问,既有助于学习,也是一种能力智慧。

更新于:7个月前
评论问答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