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成骧:八字触动帝心的清朝穷状元
在清朝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位独特而令人瞩目的状元,他便是骆成骧,被后人称为清朝最穷状元。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而他与光绪皇帝之间因八个字而结下的特殊缘分,更是成为了一段佳话。
骆成骧出生于1865年,四川资州人,原名姓李。他的童年颇为坎坷,七岁时母亲离世,与父亲相依为命,生活艰难。后来他被商人骆腾焕夫妇收养,并改名为骆成骧。骆成骧自幼聪慧,勤奋好学,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有过目不忘之才。九岁时,养父将他送到锦江书院读书,他在学业上不断精进。五年后,他参加州府应试,因文采出众被府试考官杨锐点为府试第一名,随后进入尊经书院继续攻读诗书。
1893年,骆成骧顺利通过乡试,成为一名举人。然而,他在随后的会试中名落孙山,流落京城。但他并未气馁,经好友推荐,进入清廷教馆,为八旗子弟讲书。公元1895年,骆成骧终于通过会试获得了进士身份,得以参加殿试。
在殿试时,光绪帝以“言辞切中要害,文句务必诚恳,辨理精微”提出要求,让殿试学子们在考卷上自由发挥。此时的清朝,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外有列强侵略,内有各种矛盾和危机。骆成骧虽出身贫寒,但久居京城的他,对清廷所面临的困局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他深知光绪皇帝虽为皇帝,却在慈禧太后的压制下,难以真正施展自己的抱负,国家也在西方列强的欺凌下备受屈辱。于是,他在试卷上写下了“主忧臣辱,主辱臣死”这八个字,以此来表达他对大清处境的见解以及自己愿为国家和皇帝分忧解难、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决心。
当光绪皇帝看到骆成骧试卷上的这八个字时,内心被深深触动,竟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这八个字,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更是骆成骧对国家的忠诚、对皇帝的忠心以及对时局的深刻洞察的体现。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光绪皇帝正需要这样有担当、有气节的臣子来辅佐自己,实现国家的振兴和富强。因此,光绪皇帝毫不犹豫地将骆成骧钦点为本科状元。
骆成骧高中状元后,并未因此而骄傲自满或贪图荣华富贵。他依然保持着清廉自守、胸怀坦荡的品质。他一生视名利如粪土,做官清廉,有两件事可以体现他的这种高尚品格。一件是他高中后,当地有人提议以其状元公的名义修建一座状元祠,但被他婉言谢绝;另一件是他在资中三贤祠设馆教读期间,坚持只用两菜一汤,当有官员见到他吃得如此简单而询问时,他坦然答道:“有门生足矣。”
清朝灭亡后,骆成骧也没有停止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他将其子送往德国留学,自己则告老还乡。回到家乡后,他积极倡导全民体育运动,以此来强健国人体魄。他认为,在世界列强纷纷入侵的形势下,要想保家卫国,必须倡导临阵搏击之术。于是,他在成都创建武士会,倡导四川当地人全民尚武,强健体魄,抵御外辱。
1926年,掌权的军阀刘成勋举办文官考试,聘请骆成骧为本次考试的主考官。雅安考试结束后,骆成骧返回成都不久便病逝于床榻上,享年61岁。
骆成骧的一生,是坎坷而又辉煌的一生。他以自己的才华和品德,赢得了光绪皇帝的赏识和后人的尊敬。他在清朝最穷状元的身份背后,展现出的是对国家的热爱、对民族的担当以及对正义的坚守。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主忧臣辱,主辱臣死”这八个字的深刻内涵,成为了晚清时期真正的国士。他的故事,激励着后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勇敢地担当起自己的责任,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即使在艰难的岁月里,也要保持着高尚的品质和坚定的信念,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不懈努力。
更新于:2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