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行善,为什么还穷困潦倒?读完这则故事,你就全明白了!
看评论区各位读者朋友的留言,发现很多人都有一个共同点:虽然心地善良,喜欢做好事,但生活工作却很不如意,所以就对善恶因果产生了怀疑。今天为大家分享一个故事——《俞净意公遇灶神记》,大家看完后,可能会若有所悟。
明朝嘉靖年间,江西有一位书生,名叫俞都,字良臣。他少年时期,就博学多才,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十八岁就中了秀才。到了壮年时期,因为家境贫穷,他就找了份在私塾教学的工作,以养家糊口。
俞公在教书之余,还和十几个同学朋友结成“文昌社”,和大家一起修行,一起爱惜字纸、戒杀放生、戒邪淫、戒妄语等等,一直延续了很多年。但俞公后来的运气并没有改善,前后参加七次考试,都没有考中。后来俞公生了五个儿子,其中四个都因病夭折,第三个儿子倒是非常聪明灵秀,左脚底下还长有两颗痣,因为是独子,所以俞公夫妇对这个儿子疼爱有加。另外俞公夫妇还生了四个女儿,也是只有一个存活,还经常生病。
可惜即便这样,还不算完。俞公的儿子在八岁的时候,自己在外面玩耍,然后就丢失了,再也没有找回来。妻子因为儿女们的不幸,哭瞎了双眼。
俞公本来就家境不好,现在又遇到这么多不幸,也是非常抑郁,愁眉不展,教书也没有心情了,生活越来越困难。
俞公毕竟是读书人,他就开始进行自我反思:我是一个学习圣贤之道的读书人,也没有太大的过错,为什么老天却这么惩罚我呢?天理实在是不公平呀。
年过四十以后,俞公每年在腊月三十祭拜灶神时,就亲自用黄纸写一篇疏文烧掉 ,向灶神祷告,请求灶神代为向上天传达,以期扭转现状。但如此做了几年,也没有什么感应。
到四十七岁除夕的时候,俞公与盲妻、病女围坐在一起,心情忧伤,无言相对,场景无比凄凉。就在这时,忽然听见门外有敲门声,俞公就拿着蜡烛去开门,原来是一位身穿黑衣,胡子头发花白了一半的老人。老人说他姓张,远道而来,从此路过,听到他家发出哀愁叹息之声,就过来安慰一下。
俞公看老人气度不凡,正好有人可以一述衷肠,就把自己家遇到的事情,还有写疏文的事,统统跟张公讲述了一遍。最后跟张公说:“想我一生读书,积功累德,却不仅没有得到功名,还落得妻儿不全,生活难以为继,真是天道不公呀!”
张公说:“你的家事我早就知道了,你的意念中恶念太重,专务虚名,疏文之中也是满纸怨气,亵渎天帝,恐怕你要受的惩罚,还远不止于此!”
俞公大吃一惊说:“我发誓行善,恪守善规,几十年如一日,难道我的所作所为,还属于贪慕虚名吗?”
张公说:“就拿你们文昌社每月放生来说,不过是随波逐流而已,别人做了,你也不好意思不做,如果别人不做,你也就不做了。你的慈悲心,并不是由衷发出的,你看你家的餐桌上,虾蟹之类常有,难道它们不是生命吗?再说妄语,你和朋友们在一起,认为大家比较熟悉,往往就随便发言,甚至于冷嘲热讽,无话不说,处处触怒鬼神,每天的妄语都不知道说了多少,你还以厚道自居,你这是欺骗谁呢?我们再说邪淫,你虽然没有做出实际的邪淫行为,但见了美貌的女子,也是一直盯着人家,妄想纷飞,只不过是因缘不足,没有形成邪淫行为而已。假如真有美女投怀送抱,你真能做到坐怀不乱吗?你还竟然说自己终身没有邪淫,你敢扪心自问吗?你发誓的那些条规都还做得如此不堪,更别说其他规条之外的行为了。
你每年烧的疏文,也已经陈奏到天庭上了,但经过观察,你数年来没有一件真善可记。你在私居独处的时候,心中全是贪念、淫念、嫉妒念、怨恨念、高己轻人念、忆往期来念、恩仇报复念等等,种种恶念,不计其数,上天对你的惩罚还会更多,你避祸都来不及,还凭什么祈福呢?”
俞公听完,恍然大悟,跪地流泪说:“恩公必是神仙,还请将我救度!”
张公说:“你读书明理,也知道要学好,要积德行善,但善言善行都是落于表面,没有一件真正落到实处。你心中充满恶意,还抱怨上天不公。就好像你种了满地的荆棘,却还痴心妄想收获果实,这不是很荒谬吗?
你从今以后,要把一切淫念、邪念、杂念等等,完全屏除,一心只想到行善。随缘尽力行善,而不求回报,不务虚名,不论大小难易,都实实在在去做,才能善行圆满,或可挽回天意。”
张公说完,就往俞公家的内室走去,俞公紧紧跟随,张公走到灶下时,忽然不见。俞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张公便是灶神。因此虔诚焚香叩拜,发誓祈祷,痛改前非,重新做人,改过向善,广行善事。从此以后,俞公就养成习惯,动则万种善行相随,静则一个妄念不生。
就这样过了三年,到了明朝万历二年。经朋友们推荐,俞公做了内阁首辅张居正儿子的老师。张居正敬仰俞公的品德,又替他报名了国子监。
万历四年,俞公乡试中了举人,第二年又中了进士。
有一天,俞公见内监杨公,杨公带着五个儿子一起出来拜见俞公。杨公因为是宦官,儿子都是收养的,也为了养老。其中有个十六七岁的孩子,俞公看着面熟,就问他姓字名谁,结果是俞公老乡,也姓俞,是小时候误上了别人的船,从此离开家乡的。俞公惊讶万分,就让这孩子脱下左脚鞋子,果然有两颗痣,非常明显。俞公激动万分,连声大呼说:“这是我的儿子呀!这是我的儿子呀!杨公也很震惊,就把孩子还给俞公,让他们一家人团聚。”
回到家中,母子相逢,又是大哭一场。孩子忍不住捧着母亲的脸,舔舐着母亲的眼睛。忽然之间,俞夫人竟然双眼复明。经历这些事情,俞公无心功名,返回原籍,更加出力行善。
后来他的儿子娶妻后,连生了七个儿子,个个学业出众,继承了俞公书香门第的家风。
所以古人说:“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如果我们经常行善,还是生活落魄,处处不如意,那就要好好反省自己,我们的善心善行,是不是专务虚名,做做样子,有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更新于:3个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