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智慧人生

菜根谭里的世法不必尽尝,一智便知万事是什么意思?

2024-04-09 09:52
一、

从古至今,历史沉沦,世间万事纷纭繁杂,看似有着天翻地覆的变化,其实事物背后的本质规律从未变过。

在任何一个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空间和条件下,事情表面所呈现的现象都是大概相同的,就好像这几千年的历史一样,其实更替的只是一些表面的事件,背后的规律仍然是那个规律,人性从未变过,规则也未变过。

所以面对这些问题,想要解决的问题并不是问题的本身,而是问题背后的本质,简而言之,了解了一个本质之后,也就掌握了这万千事态的发展。

所以对于生活来说,只要有举一反三的智慧,不拘泥于事情表象之中,便能够掌握问题的变化法则,从而行使自己的主动权,占据问题的主动地位。

正如《菜根谭》所说:一勺水,便具四海水味,世法不必尽尝;千江月,总是一轮月光,心珠宜当独朗。

人生就要具有“取一瓢水便能知四海之味”的态度,还要有“心存明珠之朗而照亮世间万事”的胸怀,在这个世界上,你能理解多少事情,就能在多少事情上占据主动权,而这一切都从自己的本心开始出发的。

唐朝有一个大臣叫李渤,非常博学多才,有“李万卷”之称,在当时曾任右补阙、刺史、谏议大夫等多个职位,因为得罪当朝权势多次被贬。

有一段时间,李渤隐居在一个叫白鹿书院的地方读书,因为他养了一只白鹿,终日跟随在他身旁,所以人称“白鹿先生”。

有一天,李渤和智常禅师聊天问道:“佛经上所说‘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有一些失之玄奇了吧,小小的芥子,怎么容纳那么大一座须弥山呢,这是在骗人吧?”

智常禅师这个时候闻言而笑,反问他说:“人家说您涉猎书籍逾万,人称‘李万卷’,可否有这回事?”

李渤说:“那是当然,我岂止读书万卷。”

禅师问:“那么你读过的万卷书,如今何在?”

李渤抬着手指着自己的脑袋,说:“都在这里了。”

禅师便说:“奇怪,我看你的头颅也不过一粒椰子那么大,那么你是如何将那万卷书放在你小小的脑袋里面的呢,莫非你也是骗人吗。”

可谓是一语点醒梦中人,禅师的这一番话使李渤幡然醒悟,此时他才明白:这世间的一切都不是从事情表象上去看,而是从事情背后的“理”上去解释。

所以即便你想要了解这个纷繁复杂,广袤万千的世间万事,也无需一味执着于外象上,若能溯本求源,看到问题背后的本质规律,事情也自然迎刃而解。

二、

人生几十载,看似是漫长的过程,但是实际上许多人在这漫长的过程中,都将大好时光白白浪费在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上,就是因为他们面对很多问题,都是使自身蹉跎于曾经已经犯过的错误之中,导致自己一直在犯着同样的错误,重复一些毫无意义的行为。

如果一个人能将自己浪费的大好时光,用在值得停留的事情上面,那么这一生的意义都会完全不同。

从前有一个富人,他有一天想吃芒果,就派他的仆人去附近一个果园中买。

临去的时候,他盯着自己的仆人说:“要捡那些又甜又大的芒果买。”

于是仆人就拿着钱到果园去了,果园主人对他说:“我们的果子都是又甜又好吃,没有一个是坏的,你尝一个就知道了。”

而这个仆人却偏偏不听,自作聪明地说:“我要一个一个地尝,然后才买,如果尝一个怎么知道其他的呢。”

于是就把所有买下的芒果全部尝了一遍,然后带着已经咬过的芒果回去了,富人看到这些芒果之后觉得恶心,就将它们全部丢掉了。

对于人生来说,如果不挑不捡,也不在意果子的好坏,随便就买走,或许也得不到香甜的果实,因为你不知道它究竟是否成熟。

但是如果太过于慎重,像这个仆人一样,每一个芒果都尝一遍,那么是即便知道了水果是甜的,这个水果也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也会变成恶心到将要被丢掉的东西。

所以有很多事情不用逐个去尝试,也不用每一件事情以及每一个阶段,都用犯错的方式来知道这件事情究竟对错与否,只要能够观其色、闻其味、看其行,然后认识事物背后的本质,便知道了自己将要做出的选择,从而避免可能存在的错误。

这样,才能让人生少一些“恶心的芒果”。

我们之前聊到过关于“借鉴”的智慧,所谓借鉴就是能够在自己引入成熟经验的同时,根据当下的环境,制定适合当下的计划,不是盲目地照搬教条。

而借鉴的智慧和我们今天所说的道理也刚好吻合,用举一反三的方式来对待问题,借鉴曾经的经验,再根据当下不同环境的不同条件,来调整当下的问题,也是一种成熟的处事态度。

更新于:9个月前
评论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