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命时报

在中医眼里,「五谷」是最养人的食物

2024-10-17 13:12

自古以来,「五谷」就是人们餐桌上的重要成员。

我国古代有“五谷为养”的说法,《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也强调坚持“谷类为主”的膳食模式。

吃够五谷对身体来说有多重要?《生命时报》邀请专家解读五谷的“脾气”,并教你科学食用。

中医:五谷是最重要的食物

早在2000多年前,《黄帝内经》就提出“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的膳食配制原则。

排在首位的五谷,如今泛指谷物,即碳水化合物。

古人说的五谷是哪五谷

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主任、教授王少康介绍,按照考古证据和古***载,五谷有两个版本:

一个是“麻(亚麻籽)、菽(shū,豆类)、麦(小麦)、稷(jì,小米)、黍(shǔ,大黄米)”。

另一个是“稻(水稻)、菽、麦、稷、黍”。

无论哪个版本,五谷都不仅包括谷类,还包含大豆,甚至种子

然而,如今,不少人为了减肥,拒绝摄入碳水化合物,只吃肉和蔬果,这种做法大大背离了养生之道。

广东省佛山复星禅诚医院中医内科主任中医师黎家楼表示,中医认为,食物和药物一样,分寒、热、温、凉四种属性,酸、甘、苦、辛、咸五味,归属不同脏腑经络,只是相对于药物而言,食物的性味较为平和罢了。

因此,食物是养生的重点,而在古人看来,五谷则是重中之重,不但必须吃,还应根据自身体质有侧重地吃。

五谷自带4个营养优势

王少康表示,当代五谷泛指各种粮食作物,营养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身体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五谷碳水化合物含量丰富,是人体最经济、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富含膳食纤维

餐后血糖反应较低,饱腹感强,有助控制体重,预防便秘。

富含维生素、矿物质

五谷能提供较多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比如维生素B1、维生素B2、钾、镁等。

其中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对维持神经系统的高效工作和充沛体能非常重要,钾对于控制血压有一定帮助。

满足食物多样化

颜色多样,种类丰富,并且不同颜色所含的活性物质有所不同,比如表皮红色、紫色、黑色的谷物是花青素的好来源,而黄色的含类胡萝卜素,大麦和燕麦中有丰富的β葡聚糖。

◉如何做到谷物为主?

最新版膳食指南建议“餐餐有谷类”,每天摄入谷类食物200~300克,其中包含全谷物和杂豆类50~150克;薯类50~100克。

五谷怎么吃更养人

值得注意的是,古人说的五谷全都是“粗粮”,也就是现在常说的全谷杂粮,即去了壳但是没有精制过的整粒种子;

而我们常吃的白米饭、白馒头、面条等都是用精制谷物做成的。

精制谷物也称“细粮”,其经过精制处理,去除了稻米和麦粒外层谷皮、糊粉层等,只留下颜色白、质地均匀的部分,也就是精白大米和精白面粉。

在加工过程中,大部分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等营养素被去除,对健康的好处大打折扣。

尽量选择真正的“全谷”,即保留了糊粉层、谷胚等部分的“粗粮”,其口感较粗糙,比如燕麦粒、黑米、糙米等。

真正的全谷物食物,谷香浓郁,越嚼越香;消费者应看清成分表首位是否有“全麦”、“全谷物”字样。

每种谷物都有自己的“脾气”

小米

黎家楼介绍,小米色黄,在五行中应土,在五脏中应脾,有健脾和胃、补益虚损、宁心安神的作用。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小米能“治反胃热痢,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

根据体质和症状不同,小米常搭配桂圆肉、百合治疗失眠;加入枸杞、红枣可柔肝养血;自汗、容易感冒者,可搭配黄芪熬粥;孩子脾虚腹泻,可加入山药、芡实一起煮粥。

稻米

稻米包括粳米、糯米等,味甘平、色白,在五行中应金,在五脏中应肺。

中医认为,稻米有清肺养阴的作用。偶尔以绵软柔滑、水谷交融的稻米粥作为主食,不但容易消化吸收,还能滋阴润肺、健脾补虚。

粳米搭配中药材做成药膳粥,常用于养生保健,如山药薏米粥治疗脾虚腹泻,银耳百合粥治疗失眠,赤小豆木棉花粥用于祛湿等。

小麦

小麦性凉、味甘、色微黄,在五行中应木,在季节中应春,在五脏里应肝,被称为“肝之谷”,有疏肝郁、除烦热的作用。

东汉“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创下了一张治疗肝郁脏躁的千古名方——甘麦大枣汤。

此外,浮小麦是一种特殊小麦,虽食用价值不高,却是一味有名的收敛性中药,可固表止汗、清热除烦。

豆子

豆子的种类有很多,如大豆、黑豆、绿豆、赤小豆、扁豆等。

黑豆被称为“肾之谷”,在五脏里应肾,有益肾养血的功效;

黄豆色黄入脾,有健脾利湿、清热解毒、补中益气的作用;

红豆色红入心,能活血补血、利水消肿;

绿豆色青入肝,可清肝泻火、解暑除烦;

扁豆色黄白入脾,健脾祛湿,有不错的理气效果。

高粱

高粱米色红,味甘涩、性温,在五行中应火,在五脏里应心,有助除烦消暑;且膳食纤维丰富,适当吃有助通便泻热,但过量可能难以消化。

可以把高粱米与大米、小米搭配熬粥食用,有补脾益胃、养阴润燥的作用。▲

本期编辑:徐梦莲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更新于:1个月前
评论问答